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学普及
科学普及

厦大海洋重器丨福建近海有害赤潮大会战圆满收官!

2021/07/14点击次数:

70.8海洋媒体实验室

113E7


会战简报

  由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戴民汉院士牵头组织的福建近海有害赤潮同步观测和预警预报研究Future//HAB)科考航次于2020529日收官。本次调查汇集了气候、物理、化学、生物和遥感等学科领域的究人员100多名,涵盖了福建近海五个赤潮高发区,历时12天,圆满地完成了五个海区的全部观测任务和项目预期目标。


 AA6DB

各海区科研人员合影

 



01 观测快报

同心戮力

五海区同步观测圆满收官


  由于近岸赤潮形成受到气候、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因子的调控,现场赤潮爆发存在很大的偶然性。本次现场观测前期天气多为阴雨天,风浪大,水温低,抑制了赤潮的发生。至524日天气转晴后,卫星遥感在福建福宁湾海域捕捉到赤潮爆发迹象25日,项目组立即启动五个海区同步观测,开展了各个区域以及赤潮和非赤潮区域走航观测和定点采样研究。此案例为今后有害赤潮研究中多学科协同、多海区同步观测提供了范例。


57964

 

 

 

01

 


厦门湾-九龙江海域

完成了4个断面52个站位调查,包含125小时定点观测站位。共采集生物样品约750化学样品1200余份,同时通过走航在线监测系统获得了大量物理水文、生物地球化学和生态参数。

 

 


02

 


平潭-莆田海区

完成7个断面52个站位调查,包含126小时定点观测站位14个重点观测站位。共采集生物样品200余份化学样品近1000

 

 


03

 


闽江口-连江海区

完成7个断面1个赤潮发生区域43个站位调查,包含5个赤潮发生区域站位28个重点观测站位。共采集生物样品150余份化学样品1000余份

 

 


04

 


宁德-三沙湾海区

完成6个断面44个站位调查,包含125小时定点观测站位33个重点站位。共采集生物样品300余份化学样品近1000,并在10个养殖区域采集了龙须菜、海带、紫菜、鲍鱼等生物样本。

 

 


05

 


东山海区

完成了10个断面47个站位调查,包含113小时定点观测站位6个重点观测站位,并在东山湾渔排养殖密集区进行了加密观测。累计投放YSI多参数剖面近100,共采集生物样品800余份化学样品近1000

 

  通过大面扫描、剖面观测和培养实验,结合水质浮标、遥感和数值模型等,已基本探明福建近岸调查海区藻类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他重要环境参数。

 01

  • 厦门岛东部、厦金湾北通道、厦金湾南通道海域浮游藻类群落均未出现明显优势种,52223日,厦门岛西海域浮游植物群落不再以硅藻为主,而是以甲藻为主,优势种由旋链角毛藻转变为多纹膝沟藻。

  • 平潭以北海域受到闽江冲淡水的影响,血红哈卡藻是该海域的优势种。

  • 在闽江口发现混合种赤潮,赤潮第一优势种为东海原甲藻,第二优势种为血红哈卡0

  • 三沙湾海域浮游植物群落以硅藻为主,少数站位发现东海原甲藻,525日在福宁湾南部海域发生血红哈卡藻赤潮。

  • 东山湾浮游植物群落以硅甲藻为优势类群,呈现湾外向湾内逐渐增大的趋势

 

  通过对福建近岸五个赤潮高发区的多学科同步观测,为研究赤潮的形成、维持、消亡及其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提供了基础参数。


2089

镜检下的血红哈卡藻

 

 

 

02 新发现

五大海区工作亮点


  厦门湾海区实现了一次具有空间完整性时间连续性的海湾生态系统多学科综合观测,发现藻华过程存在时间不同步、空间不连续的特点,生物群落局部区系化、斑块化分布特点明显。这些特征与潮汐、水交换之间的联系,为揭示厦门湾藻华发生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25C9E

厦门湾海区观测现场


  平潭的地理位置独特,是福建近海米氏凯伦藻赤潮的高发区之一,也是该类赤潮爆发的南部界限。本航次捕捉到了米氏凯伦藻细胞的高值区,初步证明了闽江冲淡水输入是这类赤潮爆发的原因之一。

闽江是福建省内流域面积、流量最大的河流,但对其河口和邻近水域的海洋学调查信息极其匮乏。本航次在闽江口外发现了东海原甲藻和血红哈卡藻混合赤潮。经初步分析,闽江口外赤潮藻应为原位产生,而非外来水流搬运导致,冲淡水和海水锋面为赤潮的发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场。


20894

同心湾发现藻类聚集 临时停船


  三沙湾地形口小腹大,出水口只有唯一的东冲口,是一个十分奇特的海湾。为了调查清海行动对三沙湾水质的影响,本航次调查初步揭示三沙湾内大型海藻的迁移可能会影响到湾内营养盐的循环、通量和消耗


3693F

龙须菜养殖区采样

 

 

 

03 队员风采

坚持不懈,寻赤潮之迹

攻坚克难,尽担当之责

 

 

教授挂帅出征 团队备受鼓舞

  由于受到疫情影响,大部分学生无法参加本航次,因此三沙湾航次大型海藻组研究工作只有高光副教授孤身一人,在鱼排上做了十几天的实验,成功获得三沙湾大型海藻养殖密度对赤潮藻的抑制效应的研究结果;厦门湾海域程鹏教授也挂帅承担了物理组的部分工作,25小时连续观测坚持到底,队员们深受鼓舞。


ABC4

程鹏教授工作现场(左二)


航空母舰式作业模式

  由于观测海区环境条件限制,此次科考采取了航空母舰式作业模式,即母船进行常规作业,快艇进行其他作业。三沙湾海域,母船在进行定点观测的同时,派遣4人小分队乘坐快艇去采集湾内养殖区的各类样品;东山湾海域水深较浅,科考队员乘坐快艇,采集样品到母船进行后续处理工作,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观测效率。


2B000

科考队员登上快艇


群策群力,确保工作同步开启

   受禁渔期影响,闽江口科考队伍原定的渔船无法出港,不得不临时租用其他船只。科考队员们没有怨言,互相帮助,同心协力克服临时租船造成的装船时间短、设备不齐全等困难,并紧急从连江购置了两台汽油发电机,仅半天时间就基本完成了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确保了闽江口与其它海区调查工作同步启动。


24ABC

闽江海区首席钱伟副教授工作现场

 

   2020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年份。受疫情影响,本次科考遇到了许多意料之外的困难,但科考队员们同舟共济,不怕辛苦,排除困难,迎风破浪,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