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
她们是不是高高在上,说着大家都听不懂的话?
她们是不是生来就有着卓越的天赋?
她们是不是都很理性,整日“摆弄”着精密复杂的仪器?
……
不是。
她们会迷茫,会痛苦,也会孤独,
她们有努力,有热爱,也有浪漫。
她们温柔又坚硬,细腻又严谨,专注又开明。
在这个属于女性的节日里,
我们邀请了九位科研工作者,
有科学家、工程师、科研管理者、科普人……
为我们讲述女性与科学的故事。
在科学这条路上,
她们栉风沐雨,砥砺深耕。
在芳华待灼的年岁,
她们初心不变,履践致远。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投身科学的女性,
谨以此文献给正在彷徨、正在茫然、正在奋斗的你。
谨以此文,敬科学,敬女性。
步入职场,焦虑、孤独、压力接踵而至。
女性如何自我独立?
沉淀质变的前提是积累,在有所成就之前,请学习、吸收一切值得学习之事,将外部压力转换为前进的动力,并注重一切有助于你成长的细节。
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 教授
在国内外高校研究所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遇见了许多杰出和优秀的人,不断地从各方汲取成长的营养与经验。
作为研究深海环流的90后青年科学家,能分享一下您的科研经历吗?未来有哪些科研计划呢?
2018年,我在美国杜克大学博士毕业,之后在杜克大学和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进行了三年博士后工作。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大西洋深海环流,出海采集现场数据,结合计算机模拟等方法进行研究,未来将围绕深海环流和全球经向翻转环流,进一步探究相关动力过程和气候效应。
您认为什么是科研精神?是什么驱使着您不断向前?有没有过想放弃的时刻?
努力比天赋更重要,科研没有捷径,这条路我仍在摸索。我很认同“Grit(砂砾)”精神,就是对一个问题,保持质疑与好奇心,反复琢磨与推理。你会在旧的问题上诞生新的问题,学术无止境,学习同样无止境。无论结果如何,在过程中,都会有所收获。
对未来的恐惧和焦虑是所有人都会经历的,我也经历过申请被拒、工作没着落、科研没进展的时期,会产生一种孤独感,陷入自我怀疑。不过我很幸运,遇到了杰出的女性科学家导师,从科研到思想,都受到了她们的鼓励和影响。没有人是万能的,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是既平常又珍贵的事,因为这恰恰是推动我们去提升的动力。
2018年,邹斯嘉在美国杜克大学博士毕业典礼上
遇见优秀的人的前提是自己也要足够优秀,那么如何让自己变得优秀呢?
多与老师、前辈沟通。就我自身经验而言,学生时期的迷茫往往源自于认知局限和经验不足,书本不会教这些,但是前辈们会帮助我打开视野,让我感叹“原来还能这样!”把握一切“开眼界”的机会,参与国内外会议,或参与科研交流活动,比起单纯的获取知识,观察和学习前辈们的思考方式更为重要。
最后,要勇于尝试。踏出第一步很艰难,但狠心推自己一把,无论结果如何,你都会感激自己勇敢迈出的第一步。
“再勇敢一点,勇敢地多问一个问题,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勇敢地展示自己的能力。”
学习,不止是学习:
在所有恰逢其会之前,都需要翻越千百次的艰难险阻。而学习,将给予你跨越困境的跳板与动力。
MEB 研究助理
毕业伊始,历经一个国际前沿实验室的诞生、建设与管理,枯燥、焦虑、孤独是常态,但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一点一滴,都是进步。
作为痕量金属实验室的技术人员与管理者,您能分享一下这份经历吗?您觉得自己获得了什么?
研究生毕业之后就加入了MEB,至今面试的场景记忆犹新,很荣幸参与并见证整个实验室的成长过程。实验室就像我们亲手搭建的“家”一样,一点一滴都是心血,也希望尽绵薄之力让它更好。
痕量金属实验室是我们课题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对洁净程度、环境细节以及人员操作细节的要求会更高,日常管理需要更细致用心,以及细致入微的领导。不说远的,就拿前段时间的例子来说,领导竟然用他的“火眼金睛”发现了只有水平仪才能测定出的“1毫米”。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一毫米的差距,让我意识到做事情要还需尽善尽美、精益求精。学无止境,学海无涯,从实验室的管理反躬自省,如果能对自己也有这样的高标准高要求,无疑是对成长的一种督促。
到了一定年龄,面临的压力是多方面的,压力的增大可能的确会影响到心态。单身与否其实是个人的选择,有些人是自愿,有些人不是。虽然经常会有女性科研工作者自嘲:“嫁给了科学”,但更希望天下有情人能终成眷属。在这样社会背景下,你需要找到一份支撑,它可能是家庭带给你的,也可能是事业带给你的。
在科研之路上,您有没有遇到过迷茫?如何处理这种茫然呢?
海洋科学的投入和产出是不成正比的,需要长期累计投入,但收获比较慢的领域。做科研虽然是集体的合作,但觉得做科研更多是一个人的战斗,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忍受和享受孤独,调节好心态,向身边的榜样看齐,比你厉害居然还比你努力,还有什么理由懈怠不继续努力加油呢?
时刻反躬内省:当我们谈到“自我意识”,不应该仅仅暗示它是一种“具有个性”的张力,还应注意到,它要求着我们在外界压力下进行内省思考。
MEL 办公室主任
从英语专业到外事秘书、学术秘书,再到办公室主任,陪伴MEL一起成长,事无巨细,尽职尽责。
从英语跨入海洋专业,到MEL办公室主任,有哪些特别的经历?十多年来是什么一直支撑到您走到现在?
我不是科研背景,进入MEL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翻译在研课题清单,当时我得一个个搜索专业名词学习,初步了解MEL的研究方向。2007年MEL承办“表层海洋-低层大气”研究计划(SOLAS)国际开放科学大会,我作为会议秘书之一,与会议主办方和参会学者协调联络,认识众多国际顶尖科学家,让我的语言应用与专业能力有了快速提升。
在MEL工作多年,深爱这里自由、开放、包容的科研生态,和科研人的严谨求实,不断从国内外学者身上学到各种优秀的品质。同时,科学家的每一篇论文、年度报告的每一个数据、每个成功的学术活动,也离不开技术和行政人员的支撑,虽然没有直接署名,却让人与有荣焉。
您是如何练就成现在这种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职业素养?
把实验室的工作当做自己的事情去做。行政的事务很琐碎,每次拿到一个任务,都需要综合考虑相关的信息,需要对实验室的人员、项目、方向、成果等等事情都熟记于心,了解数据背后的变化,才能更好地推进工作……所以哪怕不是我分内的工作,我都会了解情况,积累素材和资料,以备后用。我从来都不是一个拔尖突出的人,但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弥补不足。
每个人都会面临选择,这个时候要考虑自己在哪方面能走得更远。可以参考从事相关行业的人,从入门选手到最顶尖人才,不同层级的人员,他们的状态如何?是否是你喜欢的状态?保持独立思考,“Follow your heart”,做出你喜欢的选择。
“性别只是一个生理属性,希望女性抛开社会的刻板印象,把自己当作一个无差别的社会人,努力追求自己想做的事。”
细节决定成败:无论你想做什么,要做什么,都要做好对细节的把控,预判、评估一切可能有用的细枝末节。
从独立到不惑
进入人生的每个新阶段,你会不会感到间歇性迷茫?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女性如何自我解惑?
你可以平凡,但不应甘于平庸。有时候,遇见转折、换个环境,会让你有所牺牲,是件好事但也能挖掘潜力。你会发现,原来自己居然有如此强大的包容力适应力和包容力,能克服所有外在的困难。请找到你所热爱的事,并将它做到极致。
COMET 高级工程师
从教室讲台,到实验台,再到COMET大型仪器与技术服务中心共享平台,人生总会产生无法意料的转变,伴随而来的,是适应与成长。
您是COMET的平台负责人,这个平台的价值在哪里?
COMET平台是包含实验室安全、仪器共享和人员管理等功能的系统,管理它更像是为科研做后勤服务。从2008年开始,我们在没有任何成功案例参考的情况下,将平台从最初只有20余台仪器设备,发展到目前拥有共享大型仪器200多台(最贵的单价800万元),每年共享人次可达1.8万。仪器与设备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如果没有COMET,很多研究可能无法支撑,也会产生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心态很重要,要尝试包容工作中所有的不如意。参与COMET“从0到1”的发展历程,需要很强的耐心与细心,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与我的性格也是相符的。于是我逐渐找到了自己与这份工作的“契合点”,可以说,这份工作挖掘了我的潜力,甚至推动了我的进步。不过,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还是希望能坚持做科研。
至于能力,我认为做好手头工作很重要,因为你无法预知未来。当你踏踏实实走好脚下的路,新的机遇反而会主动出现。有时候未来的路,不一定是你原本的选择方向,而是别人选择你,但在这之前,你要竭尽全力培养和提升自己。
科研工作者的学习积极性相对其他职业会更强,如果做某件事能提高技能,我就会坚持下去,比如坚持一千天打卡学习英语。
在生活上,可能有人会把工作情绪带回生活,我建议把工作与生活分开。这其实是很多人稀缺的职业素养。工作之余用阅读、健身、画画来化解负面情绪,同时也能让时间更加“饱满”。
“无论今后如何,请立足当下,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手头上的事。”
包容你的牺牲:从20+的教育者,30+的科研人,到40+的管理者,人生的每一次转折,都需要放弃一些东西,但这也可能为你打开一扇门,或许能让你成为二十岁时不敢想象的自己。
OCG 工程师
自06年加入MEL起,因为热爱出海科考,专注于实验工作,成为了实验室出海最多的科研工作者之一。
作为MEL出海次数最多的科研工作者之一,您的工作内容和价值在哪里?
营养盐是海洋浮游生物生长、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与我们的海洋环境生态息息相关,我们的工作主要就是在航次现场或实验室内完成各个航次营养盐的测定,同时完成数据的处理工作,为各类科研项目的研究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数据支撑。
在工作中你是怎么样的性格,处事方式如何?海上科研会遇到困难吗?您是如何坚持下去的?
在海上作业不分昼夜,辛苦是一定的,经常半夜采样,遇上大风大浪也会晕船。有的航次,采样站位布设比较密集,同时站位深度也达几千米深,采样频率较高,往往采集的样品数会多达1000多个,就需要我们马不停蹄地采样与测样。回忆起在“嘉庚”号“诞生”之前,我们还要与其他船只合作,凭人力扛两百桶实验用水和七八个冰柜上船……
但是,正因为身处海上,与世隔绝,我能获得独一无二的专注力,这种专注会带来纯粹的快乐与动力。为每个航次的各类研究项目提供高质量基础的数据保障,能给予我很大的成就感,是我获得快乐的重要来源。我也享受这种科研能力的积累和提升的过程。
您是一位母亲,也经历过在职考研,您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对于女儿有怎样的期待?
从一开始的在职考研,到进入MEL工作,在我热爱海上纯粹的科研时光背后,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家人的扶持和包容会支撑我走得更远。而且如果家人能看到我的坚持和喜欢,他们的态度也会潜移默化地得到改变。
女性应该拥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目标,无论难易。像我女儿,我希望她能将她喜欢的事做好,比如玩魔方,从30秒到20秒,再到下个阶段,坚持下去,做到极致。如果你恰好能遇见喜欢的事,那是一种幸运,如果尚未遇见,就向着那个目标前进。但无论结果如何,在一开始,你都要有成为“精英”的勇气。
“做任何事情,有目标、有毅力、有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我一直是这样坚信的。”
热爱的极致就是全力以赴:所爱隔山海,山海尤可平。你有热爱的事吗?你能为它跨越多少“山海”?热爱的力量要有多强大,才能感染身边的人?才能让你日复一日地坚持?
Believe that you can do anything
COSEE China 科普专员
生在美国,长在美国,却在厦大开创了海洋科学开放日,为中国海洋科普事业奉献了十数年的坚持与努力。
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喜欢科学,也想让更多人爱上它的魅力。我以前做过生物学方向的研究,毕业后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工作过一段时间,那其间一些和公众互动有关的经历让我看到了科普的重要性。后来,我成为了COSEE China科普协调员,尝试引导青年学者与科学家参与科普,对科普产生兴趣,一直走到现在。我认为,科学从业者接受了长期和系统的科研训练,有能力也有责任加入到科学知识的传播中去。
您在中国从事科普十几年,您认为最大的意义是什么?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在我看来,最大的意义就是,我们正在让更多人了解“科学是什么”。如何提出科学问题、如何做研究、如何向经验学习……通过加强对科学的感知,激发人们对于自然和科学的兴趣。同时,我们很高兴在这个过程中见证了许多改变,如父母愈加重视对孩子科学思维的培养、更多中小学将科学实践活动纳入通识教育,等等,这些改变对进一步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是意义非凡的。
当然,这其中也会面临一些挑战,我觉得最大的可能是十几年前开始接触这一领域的时候,并没有太多可以参考的模式,包括有COSEE-China自身特色的科普方式,都是后续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所以我需要不断学习当地的语言文化,了解厦大海洋的历史和发展,挖掘师生需求。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但能带来许多收获的过程。发现新事物是有趣的,比如我们现阶段在探索如何将新媒体元素融合到科学交流中,如何在更加多元背景的受众之间建立桥梁,每一次的尝试往往都能带来新的灵感。
作为一名女性,您在异国他乡工作的状态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挑战吗?
我在厦门的生活还是挺简单的,在工作之余,有自己的爱好和朋友,我喜欢看电影,看书,打橄榄球。当然,在异国他乡最大的挑战可能就是离家太远,家里人会希望我回到他们身边。但科普是我喜欢的事情,所以,我做了现在的选择。此外,我认为女性需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女性经常会考虑如何照顾他人,但是我们只有把自己照顾好了,才能够更好地去关照身边的人。
“相信你可以做任何事,如果你坚信所作所为是正确的,那就坚持下去。”
克服外在的压力:当你步入一个全新的环境,要如何将未知与压力转化成动力?在陌生的环境中摸索前进,或许,每一次的磕绊都是帮助更上一层的垫脚石。
知天命而改命
人生数十载,弹指一挥间。在经历了许多疑惑、彷徨、振奋、欣喜之后,是沉思,是恍然大悟……女性应该如何改“天命”?
少了激情,多了沉稳;少了冲动,多了冷静;少了烦恼,多了理智;少了放任,多了责任;少了盲从,多了自我……成熟稳重的女性是十分理智和清醒的,对外,明白了社会;对内,明白了自己;对自己,明白了责任。
你可以平凡,但不应甘于平庸。所谓的人生价值,由你决定。当然,一定不要忘了爱自己,爱生活。
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 教授
从阴差阳错开始学习海洋,经历了茫然的学生时代,到独立承担国家级的大项目,虽然有时迷惘,但还好一直遵循本心。
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您是怎么走上这条科研之路的?
其实我并不是自小立志高远的典型科学人。当初我哥哥出海归来一通吹牛,将我“骗”到了这条路上。父母是大学教师,我在校园里读着小说长大,并不知道毕业后要做什么,从保研、读博到留校工作,似乎顺理成章,似乎也别无它选。
仔细回想,本心大约就是,我更享受校园这个象牙塔的纯洁美好。幸运的是,我的导师洪华生教授是一位非凡的女性,这对于初心是“追求浪漫和好玩”的人来说,影响巨大。导师的鞭策和杰出学长们的激励令我成长,随着身上的羁绊越来越多,我也越发感到“责任在肩,不能懈怠”。
投身科学,我也逐渐感受到它与文学、艺术相通的美和浪漫。每一天都是全新的,而不是停滞、重复的。当一份好奇心引着你上下求索,直至终于寻见一朵新鲜的小花,那种洋溢的快乐足以抵消一切辛劳。
在担负科研项目重任、每日忙于协调工作的今天,我愈发怀念与学生们一起做实验、一起欢笑也一起沮丧的纯粹时光,就像第一次出海的时候,我在甲板上看到的,那跃然而出的金黄月亮。
90年代台湾海峡夏季航次出海工作照-左二为导师洪华生教授
您是一位非常感性的科学家,这与我们印象里“超理性”的科学家非常不同。您认为女性应该如何在科研中发挥优势?
共情心与同理心应该是女性的优势,尤其在工作协调中,女性更容易去感染他人,被伙伴接纳。但同时也难免背负女性特质带来的“包袱”或者是限制,本质上可能倾向于比较被动,缺乏主动拓展的雄心以及勇气;而来自男性视角的投射,也可能进一步加剧这个限制。
有些人会有极强的目标感,能为了目标披荆斩棘,心无旁骛不断开拓,那么包袱本来就不存在。但更多的人会有各种各样的顾虑,如果你能够努力去与自己斗争,摆脱这些“包袱”,你自然可以收获更广阔的天地;如果你遵循本心,更愿意享受你的女性特质,那么也不必强求自己,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但求问心无愧,这也很好。
享受人生所有浪漫:王尔德说,浪漫的本质在于它充满种种可能。科学如此,生活亦是。无论你现在在做什么,是否感到迷茫,都至少要让自己有享受浪漫的勇气。
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 南强特聘教授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拨开迷雾,靠的是每一次的挥手。
海洋是综合交叉的领域,只有做好学科交叉,才能钻研得更细,走得更远。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保持主动学习的状态,否则“不进则退”。同时,做研究更需要沉静下来琢磨及反复琢磨。科研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是科研本身,任何时候都应要坚持科学的本质。
这一路走来,您有遇到过迷茫和困难吗?您是怎样坚持走下去的?
人生的阶段性很强,每个阶段会面临着不同的困难,有些容易解决,有些不容易。我可能不会去预设很久远的计划,当然你可以有一个稍远景的目标。但更重要的是着眼于近处,做好当下的事,科研的道路,或者往大了说人生的道路,是一件件小事做出来的,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不是规划出来的。
在这条路上遇到的所谓或大或小的“困难”,一旦选择去做,就坚持下去。我特别想给想要或即将要踏入科研道路的青年学生的建议是: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价值的,无论是失败的经验还是成功的收获,这些都是你所积累的财富,不需要回头懊恼或计较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对成功的定义和取得收获的心得,我始终觉得跟性别无关,更多还是自身的努力。我早些年去参观陈嘉庚纪念馆,特别喜欢墙上挂着的先生名言:无事要找事做,不要等事做,有事要赶紧做,不要慢慢做。做得事越多、突破的困难越多,离你心中的“成功”就越近。
每一种人生都是有意义的,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已经很好,所谓的成功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记住,每一个所谓的“成功”都有与之匹配的努力与理由。
学会拆解宏大目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总说要确立目标,要向着目标前进,但多少人眺望的太远,以致忽略了眼前的路。要记住,拨开迷雾,要靠每一次的挥手。
懵懵懂懂想学医,却“误入”了海洋,不断地拓展视野,把握机会,终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综合性海洋科学家。
作为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的顶级科学家,您有非常丰富的、跨学科的科研经历,这些经历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其实在某个阶段,个人兴趣会占主导,比如我就是因为看到了潮汐发电的新闻,然后报考了物理海洋,后来也有缘参与了潮汐发电的工作。但有时又会被社会需求和时代背景所影响,比如一些非学术研究的业务性工作;比如气候变化让学者们从自己领域内寻找可替代的清洁能源……当项目越来越庞大,需要的知识也就越来越综合,你也会不断地接触其他学科。在这条路上,会遇见很多岔口和选择,你需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点才能走下去,而有时候,每个学科总有那么几个点你感兴趣,所以就越学越多。
您任教多年,培育了那么多优秀的学生,您是怎么给予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因材施教很重要。我希望现在的学生能有更多选择,不要把自己的视野限制在目前专业中,未来的可能性不应该被专业所限制。海洋就是综合性领域,未来需要更多综合性人才,而现在有很多跨界的机会,要勇于去寻找这种机会和位置。
我曾在国外遇到过一个做艺术的学生,她学海洋的初衷是为了从各式各样的海洋生物中获得灵感。回国以后,我也希望可以引导海洋的学生们走出不同的海洋之路,无论是科研、工程、技术,还是人文、艺术、传播。
在您现在的阶段,您认为女性科研工作者可能会遇见怎样的瓶颈?
女性科学家的瓶颈之一应该是参与决策太少。当然,除了历史遗留原因,也要先为社会服务,付出相应的努力,获得公众认可,才能获得这种机会。同时,内驱力也非常重要的,很多女性学者在达到一定成就之后反而会“往回退”,所以也要勇于打破界限。而在家庭层面,双方也要共同进步,教育子女也要给予独立成长的空间,当然,也要有自己的生活。
“人生有很多的可能,你总能找到自己的发光点,请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挖掘自己的无限可能:时代洪流是一种带有惯性的力量,有时候我们会陷于这种惯性,被推着前进,但有时候又需要依赖这种力量,走向更好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选择,都能走出新的轨迹。
在采访各位老师时,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相信着一点:科学是最公平的事,真理只会给你一个答案,无关性别。这种纯粹的信仰美好到令人沉迷,或许这也正是科研工作者们毕生追求的体验。
努力、坚持、独立、专注、理性、感性、浪漫、洞察……事实上,这些在科学发展中所呈现出的女性特质与力量,应该被更多人看见和领悟。
如果说,男性世界是适合丛林法则的竞争与好斗,那么女性世界更动人的则是韧劲、深沉与包容,是在各种复杂且多元的角色之中,寻找平衡的智慧。
事实上,这些在科学发展中所呈现出的特质与力量,应该被更多人看见和领悟。所以,无论你是在读书、工作,还是考研考公、结婚生子;无论你是来自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科;无论你当下是茫然,是坚定、是痛苦、还是欢喜;无论你是20+、30+、40+、50+、60+……这篇文章都献给正在奔赴最好自己的你!
诚挚感谢接受采访的
邹斯嘉老师,林文芳老师,施薇老师,
杨听林老师,王丽芳老师,Emily老师,
商少凌老师,张瑶老师,薛惠洁老师。
(排名仅以文中出现顺序)
指导:孙蕾(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副教授)
撰文:李依睿
海报设计:陈蕾
责编:甘少敏
总编:70.8海洋媒体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