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维多利亚老品牌vic > 正文
维多利亚老品牌vic

西太科考再启航,“嘉庚”号大洋觅“碳”踪

2022/06/09点击次数:


1663F

西北太平洋重大科考共享航次全体队员合影

6月9日清晨,伴随着一声汽笛长鸣,“嘉庚”号科考船缓缓地驶离厦门高崎码头,前往西北太平洋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计划“2021年度西北太平洋生物泵固碳的过程与机理及其演变规律重大科学考察实验研究(航次编号:NORC2022-306)”。自6月9日起,科考队员将开展为期45天的科学调查,在深海大洋探寻“碳”的踪迹。临行前,项目负责人、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科考船运行管理中心主任王海黎,首席科学家、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海洋与地球学院院长史大林教授,海洋与地球学院副院长李骁麟教授等赶往码头送行。

12FE6

项目成员与送行教师合影

海洋作为一个巨大的碳储库,是地表系统中最重要的主动吸收大气CO2的汇区,碳储量是大气的50倍。海洋中的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控制环节。而生物泵固碳是海洋碳循环的核心内容,也是探讨海洋增汇的科学基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计划2021年度西北太平洋生物泵固碳的过程与机理及其演变规律重大科学考察实验研究,以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体海域为调查对象,采用物理、生物地球化学及地质等综合观测调查手段,横向追踪黑潮延伸体驱动的物质输运,纵向对比其南北寡营养和富营养海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解析西北太平洋生物泵固碳、固氮和铁限制以及三者间的耦合与分异,以及评估西北太平洋增汇潜力提供关键的观测和实验依据。同时,本航次数据结果将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重大研究计划、“海洋荒漠生物泵固碳机理及增汇潜力”重大项目等的研究成果充分融合,以深入认知西北太平洋生物泵过程、结构、效率及其动态演变规律,从而构建跨圈层、多尺度海洋生物泵固碳新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完善物理-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模式,评估全球变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碳循环的演化历史和发展趋势。

C43E

启航的“嘉庚”号

本航次是“嘉庚”号科考船2022年首个西太科考航次,我实验室曹知勉教授为航次首席带队,蔡毅华教授以及南京大学陈天宇教授为共同首席,将在西太平洋的目标海域开展跨学科、多要素现场观测、样品采集、设备布放与回收等工作。

1AA9E

37344

10021


1EB39

在航次中,科考队员们除了进行常规CTD采水、ADCP、大体积泵、湍流仪、多联网等作业外,还要依托“嘉庚”号上搭载的我国首套、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符合国际GEOTRACES标准的超洁净痕量元素专用采水系统“泰斯”(Trace Element and Isotopes Sampling System,TEISS)进行洁净采水作业。值得一提的是,经过项目组成员前期的缜密部署和妥善规划,“嘉庚”号也将首次挑战在同一个航次中既进行洁净采水作业,又进行海底沉积物箱式和重力柱采样。

除了完成既定的海上科考作业任务外,科考队员们还将在远洋科考的现场对海洋科考、海洋碳、氮、铁循环等科学问题进行科学普及。届时,海洋科普相关的云课堂及航次趣闻将在“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嘉庚号科考船”、“海洋媒体实验室”和“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媒体平台上进行报道。

精彩呈现,敬请期待!



供稿:黄家骏、林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