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7月25日,在太平洋上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2021年度西北太平洋生物泵固碳的过程与机理及其演变规律重大科学考察实验研究(航次编号:NORC2022-306)”的“嘉庚”号顺利返航…
再次打开海上日记
我们又能看到什么西太旅程中的精彩故事呢?
日记选篇5 / 后生可畏,不负使命
在第一次出征远洋的新手眼中,太平洋是寂静深远的。这里天气之多变、视野之辽阔、物种之丰富,让我慨叹。随着航行的深入,海水一点点变得蔚蓝,阳光也因与雨水交错而呈现出不同的光影。一切都是那么新奇。
在西北太平洋科考航次中,我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现场甲板培养实验,探究光强和铁营养盐水平的改变对海水表层和叶绿素最大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初级生产的影响。为防止金属污染,在实验过程中需严格按照痕量金属洁净操作技术的要求进行操作。特别感谢蔡毅华老师及其课题组为我的实验提供了宝贵的、采自痕量CTD的洁净海水。当然,课题组小伙伴亦是功不可没。船上的小伙伴们辛苦抬水的身影在我此次海上之旅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岸上的小伙伴们也经常从“嘉庚”号的监控中关心我的动向,及时为我送上厦门夏日的温暖。目前,航次已经完成了纵断面所有站位的作业,我的实验也暂时告一段落。但,征途还未结束,后续我将继续协助课题组成员进行现场作业。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恰是我导师史大林教授于厦大任职的第十个年头,我十分有幸在这个特殊的年份去感受一个“海洋人”与海洋的深刻羁绊。与海洋的相遇,是初见乍惊欢、久处亦怦然。伴随“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时代的考题已经列出,答案正在写就。作为新一代的“海洋人”,我们将继续秉持严谨的科学态度,不负使命、走向深蓝。
(张昕)
在航次进行到第40天的时候,我坐在返程的“嘉庚”号会议室里,写下了这篇感受。作为一年级研究生,能在“嘉庚”号上完成了这样一个漫长而又特别的科考航次,我深感荣幸。
首次出海科考,新鲜感和紧张感并存。6月9日,“嘉庚”号从厦门高崎码头缓缓驶离,我跟师兄师姐们开玩笑:“哈哈,现在想下船也来不及了!”
随后,我们开始了长达9天的航渡。陆地在身后逐渐远离,海水由绿色变成高饱和度的蓝色。行驶于这样的深蓝,每天拍下一望无际的海面和落日晚霞便成了我的一大爱好。
这9天里平稳的海况打消了我的很多顾虑。我没有晕船,身体也逐渐适应了海浪带来的颠簸和晃动,有时甚至“凡尔赛”地问师兄:“你们以前出海就这样吗?”这时,他们总是会用 “Too young,too simple” 的眼神看看我。
6月18日,我们到达了第一个重点站M30,开始了据称“史无前例”的魔鬼纵断面作业。开始前,师兄让我们做好心理准备:“会很累。”彼时我不以为然:“能有多累呢。”没想到,第一个重点站就赶上两个大实验一起收样,马不停蹄地从晚上8:00忙活到凌晨2:30,直接欣赏了一场西北太平洋凌晨两点半的日出。事后,我不由得感叹:“果然是Too young,too simple!”
随后的17天纵断面作业,由于站位间的间歇时间大多只有半天,需要做好随时作业的准备。因此,我们课题组采取了插空休息、轮班作业的方式,共完成了5个重点站、2个常规站和大大小小20余次培养实验。出海科考虽然艰辛,我们的内心却充满了成就感和幸福感。
“我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再来生产力这么高的中高纬度海区了。“这是师兄常说的一句话。对于新生来说,这个航次有很多奇遇:纵断面由南向北,气温和海表温度一度降至16摄氏度,从鱼汛能明显感觉到初级生产力的升高。同时,我看到了鱿鱼被探照灯诱集在表层追逐飞鱼的景象;看到了很多鱼类学ppt上才能看到的海洋生物,包括鱿鱼、飞鱼、鲭鱼、鲯鳅、海龟、鲸鱼等等;经历了持续半小时,风速一度达到20m/s的狂风骤雨,彼时正在右舷甲板采海水的我被淋成了落汤鸡……
航次接近尾声,回想起途中的点滴,觉得无比珍贵。感谢课题组史大林老师和洪海征老师的信任,让我有机会参加这个航次;感谢首席老师们、课题组以及船上所有帮助过我的师兄师姐们;感谢“嘉庚”号全体船员及探测部的大哥们对我的帮忙和照顾。
最后,祝西太航次取得圆满成功,科研成果累累,期待与“嘉庚”号的下一次相遇!
(于洋)
日记选篇6 / 老马识途,奔云踏浪
虽然这是我第六次参加“嘉庚”号航次,但此次我们去的地方是之前未曾到过的高纬度海区,因此我又有了不少值得回忆的“第一次”...
第一次感受到了夏季海面的凉意。到最北边的时候,水温只有十六度左右,让平时出惯NPSG的我自觉地穿上了长袖长裤。不过,这个温度对固氮微生物并不友好,而作为固氮微生物研究者,我也并不能十分”享受“海上的夏日凉意。
第一次在“嘉庚”号上看到地质组作业,惊叹于“嘉庚”号技能包扩展之快。无论是箱式采泥还是柱状样品的采集,大家都一起帮忙,保证作业的顺利。柱状样品上来之后,看到其最直观的颜色的分层,我们真是感叹于亿万斯年的累积。
第一次在海上看到大海龟。在寡营养海区工作的时候,我很难见到如此大的海龟。此次出海,我第一次见到这庞然大物,心下十分惊叹。
最后,在海上科考工作的日子里,我要感谢岸上的童同学和郭同学陪我度过难忘的航渡时光。虽相隔千万里,我与你们同在!
(倪司麟)
看朝阳跃出海面,看月光穿透云层。以海浪为伴,与飞鸟同行。转眼间,我们的科考之旅已经过半,我们航行在太平洋之上,享受着这充满着神秘与未知的自然之景。
本次西北太平洋科考,我的任务主要集中在地质站位,重点采集常规CTD全水深样品、箱式沉积物样品及沉积物间隙水样品,探究西北太平洋沉积物-水界面碳交换速率及陆海物质输送与交换的动力学机制。这是“嘉庚”号首次挑战在同一航次中既进行痕量金属洁净采水作业,又进行海底沉积物箱式和重力柱采样作业。
目前,所有科考队员已经完成了纵断面的站位作业。由于纵断面大多为重点站位,工作量大,在完成最后一个纵断面站位任务后,科考队员们如释重负,似乎马上就要欢呼庆祝——但接下来,我们还将进行横断面的任务作业及地质站位的箱式表层沉积物采集及重力柱采样。
船上的每一位科考队员都承担着课题组的艰巨任务,他们像一座海上“永动机”,在不间断的工作过后,又能以夜宵扫去一日疲惫。前期工作中,我也时常加入其他小组,在他们繁忙时协助采水工作与进行一些基础的实验操作。
每一片晚霞都有颜色,每一缕海水都有情感,看似冰冷的“无人之境”,却是大自然馈赠的神奇宝库。一张照片,一帧视频,背后是科考队员的互帮互助,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团结力量。我们常在夜晚的灯光下,看到CTD旁繁忙的身影;在甲板的冷风中,看到大体积泵的回收与下放;以及一间间实验室里,科考队员们认真的模样。
(程艺琳)
日记选篇7 / 船上答辩,学海无涯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登船前我从未想过在船上进行毕业答辩,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在“嘉庚”号上进行硕士论文答辩的我,拿下了“嘉庚号答辩第一人”的称号。
不同于在校内答辩,船上答辩的压力大得多。
首先,航次首席科学家和其他三位随船科学家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的组合,对硕士毕业答辩而言,可谓豪华至极。
其次,答辩时同步开启了线上会议。谁都没想到,“嘉庚”号的网络信号能够这般畅通,船上和校内完全做到了无障碍沟通!不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这都是一次创新型的答辩。
能有这样一次答辩,离不开船上所有人的帮助。首先,我要感谢航次四位老师以及我的导师郭香会老师。曹老师在安排作业期间还要考虑我的答辩时间安排;三位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在海况不好的时候还在认真地审阅论文,给我提出了很多关键性问题;郭老师在学校里每时每刻的关心,给了我诸多鼓励和前行的动力。当然,我还要感谢探测部的水哥,为答辩提供了非常棒的网络支持。最后,感谢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嘉庚”号和船上的每一个人,让我经历了如此难忘的硕士答辩。
(杨毅)
答辩结束合影
(从左至右:曹知勉、陈天宇、蔡毅华、杨毅、郭香会(线上)、周宽波)
日记选篇8 / 海上联欢,青春飞扬
忙碌作业之余,“嘉庚”号上也洋溢着阵阵欢声笑语。
在第二届“嘉庚”杯歌团大赛上,尽管整个团队年龄跨度很大,爱好与性格也各不相同,大家依然尽可能地放下包袱,展示自己的绝活。各色才艺展示给大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众多精彩节目也是令人赞叹回味。回想起来,我们日常的科研生活总是匆匆忙忙,这样轻松而自由的时光的确是难得的美好。
能让每个队员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独特笑颜,能让整个航次的辛劳在此得到释放,“嘉庚”杯歌团大赛功不可没。为此,我写下这段文字,希望将这一刻永久地保藏在自己的心上。
多么欢快的一天
瞧瞧我都看到了什么
大家起床的时候就在笑
刷牙在笑
洗脸的时候摸到凸起的两腮
他走路在笑
她吃饭在笑
歌团大赛刚开始就扬起了嘴角
她唱歌在笑
他看着她笑而笑
表演的时候就把快乐埋进每个人的心间
他吐槽在笑
她被吐槽也花枝招展
他和她的相声也引得全场哄堂大笑
她跳舞在笑
他朗诵在笑
他和她主持抽奖让大家都心花怒放
最后
在《明天会更好》的歌声中
我们难忘今宵
我想,在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会因为想起这样的一天而心情愉悦。让我们为一起努力过的西太航次,为第二届“嘉庚”杯歌团大赛干杯!
(陈希荣、郑健帆)
日记选篇9 / 满载而归,期待再见
在航次作业的最后阶段,我们迎来了以海洋沉积物箱式与重力柱采样为主的地质站位作业。
7月10日,我们到达了第一个地质站位。
云雾氤氲,伴着丝丝冷雨,科考队员们将箱式取样器下放。沉积物的取样宛如开盲盒,我们兴奋中又带着些许忐忑:在回收上船之前,谁也没把握到底能不能收获这些来自深海的宝藏。
科考队员们布放箱式采泥器
几小时过去,采样器即将出水,大家纷纷出舱,怀着满满的期待来到后甲板。当时,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飞虹拱门跃然于船艉A架之上。人们常说,看到彩虹会有好运。伴着来自大自然的祝福,箱式取样器从沧海浮浪中缓缓升起,我们成功收获了第一箱深海沉积物。随后,第二次箱式采样与重力柱取样也都顺利完成。
回收箱式采泥器,彩虹伴着氤氲晚
抽取箱式采泥器插管样品中的孔隙水
紧张的工作似乎让人无法感受时间的流逝,转眼功夫,实验室舷窗外的天空已然明朗。朝霞从海面上铺展开来,美不胜收。被这种朦胧之美拥抱着,实验的疲惫仿佛一消而散。为自然而感动,不也正是做自然科学研究的科考队员们的初心吗?
不知不觉,近50天的航次接近尾声,返航中时常颠簸的海况也趋于平稳,归期指日可待。作为第一次出海的南大学生,我能顺利完成采样和实验内容,平安愉快地度过此次航程,离不开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老师与同学们的帮助和照顾。对此,我万分感激。
出海工作虽然辛苦,但收获的感动与亲眼见证的风景都历历在目。闪烁着落日余晖的海浪波纹,粒粒浮沉的繁星银河,同学老师们的笑容都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无比期待下一次在海上徜徉,也盼望着下一次与“嘉庚”号的相遇。
(郑健帆)
分层亘古,输出几何?惹学子奔云踏浪,高纬寻碳汇;
藻盛鱼跃,鸟瞰鲸飞,醉游人物我两忘,西太追氮踪;
抛却尘劳游碧海,清风明月点星来,
沉浮不知身是客,高歌一曲入云天!
——倪司麟
7月25日,“嘉庚”号顺利回到了厦门港的怀抱。乘风破浪向深蓝,高歌凯旋在今朝。西北太平洋,我们明年再见!
供稿|张昕、于洋、倪司麟、程艺琳、杨毅、陈希荣、郑健帆
供图|张昕、于洋、倪司麟、程艺琳、陈希荣、郑健帆、林文、沈辉、姜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