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0日,《科技日报》报道了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助理武秀玲的故事。
为小卫星“保驾护航”
我是科研助理——武秀玲
“我特别幸运,能够在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顶尖而优秀的科研前线工作。在这里,不同的教授平台对科研助理的工作要求是不一样的,如何能够更好发挥自己的长处,为科研平台服务,需要科研助理多思多想,更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武秀玲是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众多科研助理的一个缩影。
2022年7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再次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加力稳岗拓岗的政策举措,确保就业大局稳定和经济平稳运行。
2022年6月29日,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和落实工作的通知》,就如何做好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出指示。该通知在2020年《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国科发资〔2020〕132号)和科技部《关于进一步落实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国科办资〔2020〕84号)的基础上,再次明确,部属高校、中央院所、中央企业应加大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力度,在所承担的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和建设布局的各类重大创新基地平台中,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参与科研工作,合理设置新的科研助理岗位。
该政策的出台为科研助理制度的实施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政策依据,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或MEL)践行了十六年的科研助理制度也为这一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成功的示范案例。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力资源已上升到第一资源的重要位置。在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为激发作为第一创新要素的人的潜力,使其创新价值得到更大体现,必须坚持需求导向、人才为先、遵循规律的发展理念。从日益增加的科研任务承载能力需求出发,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应更加尊重科学研究发展规律,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培养科技人员储备力量,进而打造促进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推动形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01 成效显著 示范引领
“解放科研人员生产力,使科研人员专注、潜心科研,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提升科研工作效率;科学与技术要融合才能创新,技术支撑乃科研之‘基石’,重视科研辅助技术队伍的建设,保障科研‘生命线’的科研数据、分析数据的质量;在当时技术队伍规模小且‘铁饭碗’生命力不足的情势下,对标国际上最好的海洋科学研究机构科研助理聘任体系,在不断蓬勃发展的科研事业需求的基础上,实验室打破编制限制设立了科研助理岗位,将科研辅助工作交给科研助理来做,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同时注重科研助理岗位的职业生涯规划,激发他们的创造力。”MEL前主任戴民汉院士在回忆设立科研助理岗位的初衷时指出。
MEL于2005年获批建设,在2010、2015年连续两次评估中获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2015年为海洋领域唯一获评优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012-2014年,MEL连续三年位列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资源信息公开共享程度全国第一,并在科技日报以“科技资源网络共享哪家强”进行报道,而于2008年建立的大型仪器与技术服务中心(COMET),经过十四年的运行,显著提升了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率及开放共享率,2019年,全国仅5所高校获评仪器共享考核优秀,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名列其中,而本实验室的开放共享程度位列全校第一。实验室一系列成绩的取得当然是科研人员不懈努力、勇攀科学高峰的成果,但同时也离不开在后面默默支持的科研辅助支撑队伍。目前,实验室科研人员和科研辅助人员的比例达到1:1,科研辅助人员发挥了强有力的科研之“基石”的作用。
2022年是MEL实行聘任科研助理的第十七个年头,作为敢于先行先试、创新管理的“国家队”,实验室聘任科研助理的创新管理模式成效显著,已不断在同行中发挥辐射及示范作用,吸引海洋领域科研机构或其他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纷纷前来交流取经,并在后续的运行中仿效实施。自2006年以来,实验室通过科研项目经费为主、实验室运行经费为辅资助的形式,聘任应届毕业生作为科研助理,从事科研辅助、实验室管理等工作。2009年,实验室将这种形式的聘任扩大到博士应届毕业生,设立研究员系列(科研助理)岗位。截至目前,实验室共聘任了科研助理319人,90%以上为研究生毕业。在这些科研助理中,聘期结束后继续攻读博士或从事博士后研究占比17%,转为校聘技术人员占比12%,就职于其他科研单位占比13%,继续留在本岗位工作等占比35%。
当被问及科研助理岗位的聘任成效时,实验室罗亚威副教授大为赞叹:
科研助理岗位的聘任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一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科研助理就好比铁打的营盘的中流砥柱,起到实验室传帮带的重要作用。二来,PI从各种琐事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搞科研。三来,年轻科学家底子薄,但也需要专人管理实验室和技术工作。一定程度上,科研助理制度使得我们年轻科学家可以和大佬们站到一个起跑线上开展科研。
——罗亚威副教授
实验室科研助理聘任最早还可以追溯至三十年前,实验室创始人洪华生教授——新中国第一位公派留学后归国服务的海洋学女博士,归国后不久,为了组建研究团队,创新人事政策,开创性地尝试了科研助理的聘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黄邦钦教授回忆起三十年前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1988年7月,我从生物系硕士研究生毕业,但在申请海洋系助教教职时,被告知没有留校指标了。为了推进交叉学科的研究,洪华生老师冲破重重阻力,经多方争取,最后学校同意我留校,但学校没有工资指标,前2年的工资必须由洪老师课题经费支付,这在当时科研经费缺乏的年代是没有先例的,我可能是厦大第一例(研究员系列)科研助理吧!
——黄邦钦教授
科研需求导向,激活人力资源。随着各类基金项目和科研经费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源,而在目前事业单位编制数受限的情况下,选择自行聘任的形式,将部分科研经费转化为人力资源和服务支撑,方能更好地满足不断增加的科研任务承载能力的需要。科研助理聘任需要有强大的科研任务支撑,所以科研助理聘任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单位科研能力的承载量及科研的活跃程度。
做好支撑服务,助推科研发展。解放科研人员的生产力,使科研人员从繁琐的事务工作中解脱出来,专注科学研究,承担更多的科研任务,也将助推科研项目的执行成效。同时,科研助理从事相关学术、行政辅助或实验室安全、仪器等管理工作,使相关工作更加细致化及专业化,为实验室提供强有力的专业队伍服务支撑。
提供过渡平台,规划职业生涯。科研助理队伍具有流动性大、短期过渡等特点。科研助理的工作经历,是应届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及转型的缓冲器,也是培育科研预备军的孵化器,助推其职业发展及个人成长。通过受聘为科研助理的工作经历,毕业生能更加明确个人职业的定位,从而做出二次选择:或继续学习深造,或留在本职工作,或转行其他职业。
从科研助理岗位转为校聘岗位,这是几乎每个助理的心声。MEL的管理风格一直崇尚科研助理和校聘技术人员一视同仁,不管是职称、考核、收入都尽可能的做到了公平,这让他们很安心。同时,国重也始终坚持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相辅相成的合作关系,让技术人员有途径达到自我实现。2008年,实验室第一位科研助理(目前为高级工程师)孙振宇转为校聘岗位。对此,他感慨颇多。
尽管科研助理制度更符合效率的原则和历史的趋势,但在这制度转变的过程中,让两种岗位的人都能感到归属感,感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
——孙振宇(前科研助理)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夏晓敏研究员曾在2009年至2012年在MEL担任科研助理。这3年的工作经历对他之后的职业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他不仅对海洋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更选择了海洋科学作为职业发展方向。在谈及MEL科研助理经历时,夏晓敏提到:
MEL开放的科研氛围,让每个成员有机会参与到具体科研活动中。这直接影响了我后来选择海洋科学作为深造方向,而非硕士所学专业。MEL优秀的交流平台,让我们可以接触到最新的科学研究,拓展视野。MEL的良师益友有着很好的榜样作用。MEL科研人的严谨、创新、钻研及勤奋,都是我一直所学习的。而且,即使离开MEL后,很多老师也继续给予了科研上的帮助,为我解惑。
——夏晓敏研究员
江苏科技大学吴祥柏博士于2007年至2009年在MEL的海洋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组任科研助理。回忆起这段经历,往事仍清晰在脑海中。
这段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其中的MEL人际关系开放、平等、融洽,行政人员服务意识很到位。我个人的入职、工作中和后来读博,所有的行政相关手续办理都很流畅高效。MEL给科研助理们提供了很多发展和培训的机会。我之后的职业发展也深受此间工作经历的影响。MEL浓厚的学术氛围,各种报告、讲座和会议应接不暇,我也因此认识了很多学术圈内的大咖。MEL的学科交叉研究特征,给我现在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我虽然离开MEL多年,现在仍然与之前的PI和熟悉的老师保持合作,并参与到一些合作项目和研究之中。
——吴祥柏博士
作为研究员系列岗位上曾经的一员,现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万显会博士表达了他由衷的感激:
MEL设立的研究员系列岗位制度,培养博士毕业生在转型过程中的独立和适应能力,有效保障我研究工作的连贯和延续性。尤为可贵,这一制度赋予了在岗人员极大的便携与灵活性,从而为我进入下一个工作岗位提供了从容的时间与空间选择。我由衷感激该制度在延续我的科研工作、提升我的科研职业规划中所给予的良多裨益。
——万显会博士
02 需求导向 创新管理
Q: 设立科研助理制度的起因是什么?
十几年前,当时的科学研究是科研人员的“独角戏”,实验过分依赖于研究生,其流动性等特点使科学研究技术方法的传承、技术方法经长期积累发展后的突破、创新等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了科研效率。面对这些问题,在实验室成立的第二年即较早在高校中设立了科研助理岗位,从事航次科考任务、野外现场调查、室内样品分析等工作。考虑到岗位的稳定性及未来的不确定性,当时许多人的观念还是无法接受科研助理岗位,但是科研的需求、同工同酬的待遇让这种形式的聘任成为了可能,并且逐渐被科研人员及应聘者接受,吸引优秀应届毕业生纷纷前来应聘。
Q: 科研助理制度是如何实施的?
自科研助理聘任之初实验室即建立了科研助理管理制度,以规范化、制度化科研人员聘任管理及科研助理的合法权益。科研助理采用人才派遣方式聘任。实验室与厦门高新人才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人员派遣协议,厦门高新人才开发有限公司与受聘研究助理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满足厦门市户口政策的受聘者,户口可落在高新人才开发有限公司派出所所在地,按规定参加社保,工资和福利待遇参照学校相关政策规定执行。工资参照学校标准或实行年薪包干制。此外,在学校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工作实际,制定科研助理聘任、考核、晋升等细则,同时积极鼓励科研助理参加厦门市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此外,实验室还最大力度积极争取依托单位的相关权益,并举办一系列内部交流活动以体现实验室的人文关怀,增强科研助理的凝聚力、归属感。
Q: 在推行的过程中遇到过困难吗?
当然,该聘任形式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问题,如身份不同,心理落差仍然存在;短期聘任流动性大,管理难度大;晋升空间受限,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等。新事物的产生及发展需要不断摸索,科研助理的聘任需要探索出一套与之契合且行之有效的创新管理制度,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评价体系忽视科研支撑及技术人员在实际操作及应用方面的贡献,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估方法以及晋升途径。科研支撑及技术人员的付出得不到实质认可,科研支撑及技术人员与科研人员的比例失衡、地位悬殊。挽留优秀人才靠的是待遇、感情、使命、认可、事业,缺一不可。还需要有专业及持续的培训,提供持续上进的动力,如薪金奖励、破格晋升的途径。改进管理机制以做到人人平等,各司其职,研究人员及技术支撑人员享有同等的地位与尊重,增强归宿感、自豪感”,实验室首席技术顾问、香港城市大学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荔博士在谈及实验室技术支撑队伍发展初期中遇到的问题时指出。
目前,科研助理聘任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由课题组负责人、MEL办公室及COMET三方协同构建。课题组负责人作为科研助理的实际聘任方及管理责任人;MEL办公室为科研人员提供行政管理支撑,为科研助理岗位具体聘任提供服务,同时规范化聘任程序;COMET则在课题组实验室安全、仪器设备管理等方面将科研助理岗位纳入统一管理及培训,为科研助理岗位提供技术管理支持,保障课题组科研工作的规范有序,使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三方协同管理,使得科研助理制度有所依、能力提升有支持、职业发展有引导。
03 政策支持 创新理念
当许多科研机构还在为科研助理的聘任发愁时,如资金来源困难、编制数受限、工资标准过低等问题,MEL已经在科研助理聘任的道路上成功践行了十六个年头,科研助理为何能在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的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实践呢?当然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国家的顶层设计
早在2008年,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科技部通知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的科技支撑作用,鼓励国家重点实验室增加聘用博士后研究人员,加强科研队伍建设,鼓励实验室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工作和见习岗位。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应发挥积极的科技支撑作用。实验室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基于科研工作的需要,实验室充分认识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意义,依托各类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拓宽应届毕业生就业渠道,主动作为积极开发科研助理岗位。
稳定的经费来源
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运行经费为科研助理岗位的设立提供了稳定的经费来源。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央财政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经费使用规定,“专项经费允许开支的劳务费是指在开展重点实验室相关工作中支付给重点实验室成员或相关课题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实验室为了更好地满足科研工作的实际需求,在规范使用经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运行经费的使用效率。
依托单位的政策支持
依托单位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在科研助理聘任上给予了极大的政策支持,在符合相关劳动法及财务管理规定的基础上,充分尊重科学家的科研需求,在岗位职数编制及工资标准上充分赋权。同时在相关福利待遇上也尽可能给予与校编人员同等对待,如转校聘时,承认其科研助理时期的工作年限,达到学校要求即可申请晋升高一级的职称,又如为科研助理统一办理教工卡、图书证等,在子女入托入园等也一视同仁。
“实验室主任及学科负责人具有很好的国际化视野,全局观强,学术造诣高,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很强的管理能力,对实验室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作用;建设与国际接轨的人才队伍,采用国际化评估标准指导实验室发展;实验室注重文化建设,凝聚力强,队伍朝气蓬勃,团结协作;实验室学术交流活动频繁,国际化程度高;实验室注意实验仪器的开放共享,基于COMET中心的实验仪器共享平台机制的建设特色明显;实验室管理制度健全,运行水平高。”
回望2015年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专家组评议,戴民汉院士提出的口号“开拓创新”掷地有声,探索出了既对标国际又具中国文化根基的“中国品牌”科研组织发展模式之路。
04 展望未来 长效机制
一直以来,国家都将科研助理视为当前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撑队伍,积极关切科研助理的成长、发展。当前,科研助理制度尚存在诸多待完善之处,在目前发展的新节点,必须直面问题,寻求良方,从制度上加以规范及保障,深化依托单位科研管理改革,建立科研助理聘任的长效机制。通过专项资金配套、聘任制度完善等为科研助理岗位提供长期稳定支持及身份认同,通过岗位培训及职业发展规划等为科研助理指引发展路径。让科学家及科研助理有制度保障,无后顾之忧,大胆践行,更好地发挥科研助理岗位的灵活聘任制度优势,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也为当前国家“保民生”、“稳就业”政策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