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与地球学院柯才焕教授课题组联合国内外团队在国际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上组织的专辑“Biological Rhythms of Aquatic Organisms in a Changing Climate” 正式开通投稿通道。该专辑的共同客座编辑包括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柯才焕教授课题组高霄龙博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刘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法国海洋开发研究所Audrey Mat博士以及中国海洋大学李贤教授。
生物节律是生命对地球光照与温度等环境因子周期性变化长期适应和演化的内在自主计时机制。地球自转引起光照等环境因子以大约24h为周期循环变化,这导致了生命过程以大约24h为周期的近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s)现象。除此以外,比24h周期更短的超日节律(Ultradian Rhythmus)、比24h周期更长的亚日节律(Infradian Rhythmus)以及近潮汐节律(Circatidal Rhythmus)等都属于生物节律的范畴。生物节律是最普遍的基本生命特征,从简单的单细胞蓝细菌到复杂的多细胞真菌,再到植物、动物,包括人类等几乎所有生物都呈现强烈的生物节律现象。其中,昼夜节律最为普遍,广泛存在于分子、生化、细胞、器官、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水平的生命过程中。
维持稳定的生物节律对于个体存活与生长至关重要,生物节律的紊乱往往与机体代谢、生殖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等密切相关。目前,学者们在以小鼠、斑马鱼和黑腹果蝇等为代表的模式生物上开展了相对深入的生物节律研究,提出了“以生物钟基因转录/翻译为基础的负反馈环路”模型,但针对水产动物的生物节律研究工作则相对滞后。事实上,由于生存环境与生态习性的多样性,种间生物节律现象乃至生物钟基因的表达模式和作用机制,都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围绕水产动物的生物节律调控机制研究亟待深入开展。同时,无论是在自然海区还是在陆基工厂化养殖条件下,水产生物行为与代谢规律的研究都将有利于制定更为合理的养殖技术规范,这对促进养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专辑聚焦环境因子(尤其是光照和温度)变化对水产动物行为和生理节律的影响,以期阐明生物是如何驱动自身行为的生理节律而与环境因子的节律变化保持同步的。
该专辑于2022年7月12号在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期刊上正式开通投稿通道,诚邀国内外专家学者惠赐稿件。
投稿链接如下:
https://www.frontiersin.org/research-topics/42265/biological-rhythms-of-aquatic-organisms-in-a-changing-climate
供稿:高霄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