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维多利亚老品牌vic > 正文
维多利亚老品牌vic

MEL监测仪器研发团队制定的四项海洋环境监测行业标准发布

2022/10/23点击次数:

日前,自然资源部发布《人为水下噪声对海洋生物影响评价指南》等12项行业标准,其中有6项标准由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MEL)科研团队制定。除了此前报道的主持2项海-气二氧化碳通量评估行业标准以外,MEL海洋环境监测方法和仪器研发团队主持制定的3项及作为主要单位参与制定的1项标准也位列其中。


16BB1

3EEE

自然资源部关于痕量营养盐测定

行业标准发布的公告(2022年10月)

近20年来,MEL海洋环境监测方法和仪器研发团队(以下简称研发团队)坚持以海洋学研究的需求为导向,以分析科学、材料科学、计算机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为基础,接连攻克海水中理化参数测定的难题,为海洋科学的原创性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本次公布的标准,正是集团队多年工作基础厚积薄发的成果。


2A497

海洋环境监测方法和仪器研发团队主要成员

(从左至右:马剑、李权龙、袁东星、黄勇明、刘国坤)

从分析方法的建立,到仪器的研发成形,再到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发布,这段重重验证与审核的过程,漫长且艰辛。

发展分析方法,构建相应的仪器系统,提供海洋研究的技术支撑,必要且急迫。2003年,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海洋环境监测方法和仪器的研究刚刚起步,该领域也是MEL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基于MEL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机制”创新研究群体相关方向的研究及学科交叉融合需求,研发团队从环境分析化学领域跨界而来,团结奋斗,开拓创新,逐步成长壮大。2010年,在国家重点实验室每五年一度的评估中,MEL获评为优秀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其第四项代表性研究成果作为技术类研究成果赫然在榜,题目是“海洋痕量营养盐、碳酸盐参数的监测方法及相应仪器的研发与应用”。2015年,MEL再度获评为优秀类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当年海洋领域唯一获评优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五项代表性研究成果“海洋痕量营养元素及总碱度现场分析系统”再次作为技术类研究成果获得专家组高度评价。

从改装商品流动分析仪和分光光度计,到自行设计组装全套系统;从单一参数分析仪到系列化产品,从跟踪国际前沿到领跑行业领域。研发团队承担了大量“重量级”科研项目,仅在海水分析和仪器研发领域,就已主持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参与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主持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2项中央财政仪器研发专项;主持2项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及其他省市级项目。此外,还参与了众多其他类型相关项目。基于以上研究,研发团队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获取了多项专利。

2017年3月,(原)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司征集2018-2020年海洋标准的制修订。此时,团队所研发的海水痕量营养盐(磷酸盐、亚硝酸盐、硝酸盐、铵盐)测定方法经过多个场合的实际应用和数据对比,已然成熟稳定,并显现出相当的优越性,值得向业内推广。4月,研发团队提出制定这4项海洋标准的申请;5月,开始准备相关材料;11月,4项标准列入2018年海洋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12月,向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海标委)递交《标准项目申报书》和申报材料。2018年1月至4月,根据形式审查意见修改标准草案,提交修改版;5月,通过海标委组织的现场答辩;9月,获得自然资源部立项。2019年3月,组织国内7家涉海单位进行方法互校;7月,完成互校实验的数据处理及格式修改,提交草案修改版。此后,团队又以丝毫不逊于开展痕量分析所需的严苛标准,对草案的规范化文案进行多次修改编撰,力求精准无误。

2020年6月,形成的标准征求意见稿通过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三所)组织的内部专家审查;7月,提交修改版;2020年10月,将修改确认后的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相关材料提交给海标委,在海洋领域内公开征求意见;11月至12月,共收到20家单位的反馈意见,根据意见进行修改,制定标准送审稿。2021年1月,海洋三所再次组织内部专家评审,审核通过修改后的标准送审稿;5月,送审稿通过海标委组织的专家会评审查;7月,提交修改确认后的标准报批稿。2022年8月,4项标准终于获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的批准,进行公示。2022年10月, 4项标准正式发布。

海洋环境科学是基于观测和实验的学科,其科学数据的获取,有赖于先进的分析手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不利,则事难成。期望在不远的将来,研发团队的成熟方法技术,能在海洋界以行标的形式推广应用。


E69F

B686B

2019年6月,搭载渔船,在福建连江走航应用

(左:船甲板上的仪器;右:走航数据图)


2D619

36EE0

2019年7月,搭载“嘉庚”号,在南海走航应用

(左:船舱实验室里的仪器;右:走航数据图)




供稿:袁东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