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下午,中国著名地球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安芷生院士应邀在我校翔安校区德旺图书馆报告厅做题为《全球变化与多圈层相互作用研究的范例》的南强学术讲座。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戴民汉院士主持讲座。
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戴民汉为安芷生院士颁发南强学术讲座纪念牌
安芷生院士首先概述了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历史背景,回顾了地球系统科学概念的提出和发展过程,指出全球变暖给地球系统带来的影响与效应,介绍了应对环境变化的重大国际研究计划如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未来地球(Future Earth)等,以及中国科学家参与IGBP的历史和贡献。
随后,安院士详细论述了全球变化与多圈层相互作用研究的四个范例,包括(1)亚洲季风变迁可视为太阳辐射条件下大气圈、水圈(含冰冻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在亚洲下垫面的表现。他指出,正是由于亚洲季风的影响,使得亚洲中纬度地区相对湿润、物产丰富。通过中国黄土-古土壤记录反演第四纪(260万年以来)东亚季风演变过程,提出了东亚环境变化的季风控制论及其不稳定特征,同时通过总结地质生物记录数据的空间变化,揭示了东亚季风变迁的穿时性及准周期性变化特征。(2)与海-气相互作用相关的最近800年中太平洋ENSO变化。观测发现台湾树轮δ18O记录与尼诺4区海表温度具有高相关性,表明台湾气候变化受中太平洋影响显著,可用于重建中太平洋尼诺4区的海表温度历史演变。(3)定量区分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对最近500年黄河径流量变化的贡献。安院士指出了黄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应用流域树轮记录重建过去500年黄河径流量的研究工作,提出导致黄河径流和输沙量减少的两个人为原因,分别为人类排放气溶胶减弱了亚洲季风环流,使得降雨减少从而降低径流补给量,以及人类农业活动对黄河水资源的大量消耗。(4)全球含铁粉尘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粉尘铁通过大气沉降输入海洋后,其可溶解部分作为重要的营养物质能够促进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从而降低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但是,该降低值的准确定量仍需要古海洋学与现代海洋学耦合开展深入研究。
安芷生院士南强学术讲座
安芷生院士深入浅出的讲解与证据详实的案例引发了现场150余名师生和线上近900名听众的深刻思考。互动环节中,线上、线下师生踊跃提问,与安院士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讲座现场提问环节
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代表向安芷生院士献花
安芷生院士在地球科学领域做出杰出成就,来访期间对实验室给予指导,为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郑重”杰出访问学者,并于论坛期间获授奖牌。
戴民汉院士与安芷生院士会后交流
29日上午,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还邀请安芷生院士与青年学者座谈。座谈会上,曹知勉教授为安院士介绍了实验室在海洋碳循环、近海生态环境等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资源共享管理体系以及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简星副教授详细介绍了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海洋与地球学院地质海洋学系的发展现状。安院士认真倾听后对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海洋学科的发展提出建议,他指出,海洋研究对地球科学具有重要意义,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海洋、环境等学科需要进一步明晰自身定位,充分发挥优势特长,加强与国际国内间的交流合作,特别是新兴的地质海洋学研究需要尽快摸索出合适的主攻方向,如海平面变化等。
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上,安院士与在场师生分享了自身深耕科研领域的心得体会,并建议青年学者多阅读、多思考,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在完成目前科研任务的同时,还要广泛涉猎前沿领域,不断探索未来的科研方向。安院士强调科学研究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明确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其科学理论基础,再有的放矢地提出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